当前位置: 首页 > 刑事常识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

时间:2024-08-05 00:25阅读: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_玩忽职守罪辩护律师咨询 玩忽职守罪在构成要件中,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但是在客观表现方面又是一种与其它犯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图1)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_玩忽职守罪辩护律师咨询

玩忽职守罪在构成要件中,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但是在客观表现方面又是一种与其它犯罪不同的表现,本文通过对玩忽职守罪的认定的,让大家更了解玩忽职守罪在认定方面的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玩忽职守罪的犯罪构成  

1、玩忽职守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严重不负责,不遵纪守法,违反规章制度,玩忽职守,不履行应尽的职责义务,致使国家机关的某项具体工作遭到破坏,给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从而危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侵犯的对象可以是公共财产或者公民的人身及其财产。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规章制度,擅离职守,不尽职责义务,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义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和各级司法机关,因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发生重大损失的严重不负责任的心理态度。     

二、有关玩忽职守罪犯罪构成方面的若干问题     

1、玩忽职守罪主观要件是故意还是过失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观点,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新刑法条文释义》中。将本罪的主观要件确认定为故意,该书编写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刘家琛,因而在司法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亦有相关书籍及学者认为本罪主观要件应为过失。这一问题随着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的出台,已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即玩忽职守罪主观方面应该为过失。     

对于玩忽职守罪主观方面为过失程度,依相关司法解释对玩忽职守罪罪名概念的定义,要达到严重的过失程度而不是一般过失。     

2、玩忽职守罪客观要件中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的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不可缺少的要素,刑法中所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大类。玩忽职守罪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表现为不作为,即负有特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法定或者职务上以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却不履行,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     

3、玩忽职守罪犯罪的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所造成的损害。玩忽职守罪是过失犯罪,因而危害结果是本罪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关于危害结果的形式表现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做了较为详细、全面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玩忽职守罪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     

根据刑法理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犯罪客观要件中的必要要件。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我国刑法因果关系一般要求为必然因果关系,但对于玩忽职守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确定为“或然因果关系”或者“偶然因果关系”。理论依据是玩忽职守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对自己危害行为的心理态度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如果要求是必然因果关系,那么对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而言,其心理态度不应该是过失的。只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是“或然的”,行为人才能有过失的心理态度。     

三、玩忽职守罪认定原则     

对于玩忽职守罪的认定要紧密围绕忽职守罪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主体要件及客体要件的认定疑问较少,但在区别罪与非罪方面,以下两点要予以注意:     

1、玩忽职守罪主观方面为过失,司法解释原文表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可以明确为不负责任的程度要严重,即过失程度要严重,一般过失不符合本罪主观要件要求。     

2、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司法解释原文表述为“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无论这种职责是法定或者是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职责,都必须明确具体,只有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明确具体的职责的行为,才是玩忽职守罪客观要件所规定的危害行为。     

玩忽职守犯罪的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除了考察犯罪构成要件之外,还应当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价。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制裁犯罪行为社会成本的重新考察。严格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方面是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管理代价和效率的理性选择 ,人民法院作为刑事司法活动的最终裁判者,一定要审慎的把握好最后一道屏障,认识到每一个刑事判决对社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这种责任远非其他裁判所能比拟,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被告人,不仅是法官职责所在,也是法官这一神圣职业的终极要求。

四、玩忽职守罪与非罪的区别   

一、玩忽职守罪与工作失误的界限   

因工作失误往往也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在这一点上与本罪相同之处。   

但两者有严格的区别:    

1、客观行为特征不同。

工作失误,行为人是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而玩忽职守罪则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   

2、导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原因不同。

工作失误,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具体政策界限不清,管理上存在弊端,以及由于国家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工作经验,因而计划不周,措施不当,方法不对,以致在积极工作中发生错误,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玩忽职守罪,则是违反工作纪律和规章,严重官僚主义,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等行为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在当前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造成某些严重的损失是难免的,这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的问题,必须与玩忽职守罪严格区别开来。但对于那些在国家法律政策不允许的情况下,借口改革,盲目决策,管理混乱,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绝不能以工作失误来蒙混过关,逃避罪责。   

二、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的界限   

滥用职权是行为人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力,不该用而用,该用而不用,因而超越职权而滥用职权的行为;而玩忽职守则为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是履行职责,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因此,完全的擅离职守不会理解为滥用职权。只有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滥用职权才会与玩忽职守发生竞合,不易区分。关键还是要看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即滥用职权者认识到自己是在滥用职权,明知不该用,该用而不用,因此,对危害结果则是采取放任的间接故意;而后者则意识到自己在履行职责,该履行而不履行或不认真地履行,其对危害结果,则是出于过失。有时候,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的行为结伴而行,这时要认定其性质,则更要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如出于间接故意,则属滥用职权,否则则为玩忽职守。

以上是笔者对玩忽职守罪的理解,并根据现行有效法律规定整理的对玩忽职守罪的认定,希望专家和学者提供更专业的知识供司法界讨论和应用。

显示全部

收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文章排行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8028346号-1